黃永松1995年-陝西鳳翔拍攝“鳳翔掛虎”
  中新網12月31日電 《漢聲》雜誌創辦人、中國民間文化的保護者和推動者黃永松近日獲得“2013中華文化人物”提名。
  黃永松1971年和好友創辦《漢聲》雜誌,至今已將近43個年頭。創辦初期,《漢聲》只有幾個人,黃永松要擔任除了攝影之外的幾乎所有編輯工作,為了調查民間文化跑遍大江南北,很多人都都不理解,說他們是在耗費光陰。
  “初期因為什麼都沒有,吃閉門羹的機會肯定很多,我們需要去面對,需要很謙虛很低調地多跑幾趟。要跟當地人磨合,讓他們瞭解,才能夠貼近他們去做採訪。”這些年來,黃永松始終堅持田野實際調查兼圖片、影像並陳的手法,對民俗藝術進行“親身體驗式記錄”。
  他為調查印花布藍夾纈,買下浙江山村手工作坊一年的產量一千條,此後,還不斷在文章里呼籲《漢聲》訂戶和朋友來認購夾纈。《夾纈》一書出版後,全世界紡織界的專家、學者都紛紛去看這種失傳千年的工藝;他耗時8年,深入記錄了惠山泥人的藝術變遷;製作《風箏圖譜》,他用了9年的時間;1980年為整理中國傳統古老結藝技術,他上山下鄉向無數老人學習編結,將中國編結藝術程式化整理為11種基本結、14種變化結,總命名為“中國結”,出版了《中國結》系列叢書,從此“中國結”的名字傳遍世界。
  黃永松將大量珍貴的“老百姓的”、“活生生的”手工藝文化進行整理,內容涉及民間文化、生活、信仰、文學、藝術等多方面,經過漫長而堅實的編輯、設計工作,完成民間文化專題研究200多項,出版雜誌140多期,構建起了一座中華民間傳統文化的基因庫。黃永松說,“傳統民間生活是可觸、可感、可親、可愛,活生生的文化之寶。瞭解它,並且吃透它所給予我們的營養,必能改善目前的文化狀態,建立更合理的新生活。
  主編、出版《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》,也是黃永松記錄民間文化的一種方式。上世紀70至80年代,臺灣正處於激烈的西化過程中,新生一代的孩子多半閱讀翻印自歐美、日本的兒童書籍,很少能看到圖文優美的中國讀物。正因如此,黃永松和《漢聲》的編輯們一起,深入民間,上山下鄉,遍訪民間故事傳人,形成了最初的故事庫。在此基礎上,在不失原有主題和趣味的狀態下,再改寫成完整、符合現代價值觀的故事,集結而成《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》。“《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》就是將我們尋到的中國文化的根,扎根在孩子心中,喚起孩子的民族自信心、民族自尊心。”
  據瞭解,“中華文化人物”是中國首個專門針對全球華人文化領域的人物評選活動,自2009年12月正式啟動,今年已是第五次舉辦。“2013中華文化人物”活動由中華文化促進會、鳳凰衛視主辦,頒授典禮定於2014年1月8日在澳門舉行。  (原標題:黃永松獲“2013中華文化人物”提名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q36iqqaj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